(绘节气:小暑,气温为啥节节高?)
戊戌年五月廿四,
2018年7月7日 11点41分,小暑,
二十四节气之十一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称:
小暑,六月节。
《说文》曰:
“暑,热也。
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
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
今则热气犹小也。”
“大暑小暑,上蒸下煮。”
节至小暑,即进入“三伏天”。
所谓“冷在三九,热在三伏”,
三伏天便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。
小暑
物候
古代,人们将小暑分为三候:一候温风至;二候蟋蟀居宇;三候鹰始鸷。
温风至丨一候,温风至。小暑日后,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,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。
蟋蟀居宇丨二候,蟋蟀居宇。在火热的七月,蟋蟀也嫌热,不得不避到人类居住的庭院墙角,以期找到阴凉的一角避暑。
鹰始鸷丨三候,鹰始鸷。七月,鹰也怕被“上蒸下煮”的日子,开始远离地面,翱翔于高空,在清凉的高空中避暑。
小暑
习俗
食新:客家人的忆苦思甜
小暑时节,各地流行“食新”,即吃新米、喝新酒。这一点,客家人尤甚。由于战乱灾荒,客家人从中原不断南迁。客家人在南方定居后,晚辈对祖先辛勤垦殖、营造良田怀有崇敬之心,自宋朝末年时起,在民间出现了在每年小暑过后早稻成熟开镰食新的习俗。
人们在自己吃第一口新米饭之前,把新米做成干饭,酿成新酒,备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、丝瓜、茄子,有种忆苦思甜的味道。
如今,虽然吃干饭是件常事,但食新之俗仍在客家农村普遍盛行。而在城市,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,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一起食用。
食疗:吃面吃肉消暑排毒
“热在三伏”,小暑是进入伏天的开始,气候炎热起来。有民谚称“小暑大暑,有米也懒煮”。旧时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,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。
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,伏天还可吃过水面、炒面。徐州人入伏吃羊肉,称为“吃伏羊”。在民间有“彭城伏羊一碗汤,不用神医开药方”之说法。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说唱“六月六接姑娘,新麦饼羊肉汤”。
此外,“小暑黄鳝赛人参”,相传古代有些大力士之所以力大无穷,就是因为常吃鳝鱼的缘故。清代张璐《本经逢原》上,还真有大力丸的配方,其中一味主药就是鳝鱼。鳝鱼味鲜肉美,而且刺少肉厚,又细又嫩,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美味。
晒伏:衣服书画“日光浴”
小暑时节,民间有晒书画、衣服的习俗。民谚有云:“六月六,人晒衣裳龙晒袍”,“六月六,家家晒红绿”。“红绿”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。因为这一天,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,为一年中气温最高,日照时间最长,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。因此,有的地方称之为“晒衣节”或“晒伏”。
民间如此,皇家也不例外。每当六月初六,如果恰逢晴天,皇宫内的全部銮驾都要陈列出来暴晒,宫内的档案、实录、御制文集等,也要摆在庭院中通风晾晒。
除了皇宫要拿东西出来晒之外,寺庙里也要拿经书出来晒,俗称“晒经”。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要在这一天举行“晾经会”,把所存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,以防经书潮湿、虫蛀鼠咬。
小暑
养生
平心静气: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,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,心神受损则必涉及其他脏腑,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“心静”二字,应平心静气,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,以符合“春夏养阳”之原则。
少动多静:炎炎夏季,骄阳普照,正是人体阳气活动旺盛之时。此时,人们要注意劳逸结合,保护人体的阳气,最好坚持“少动多静”的原则,到大自然中去,步山径、抚松竹,在环境清幽的室内读书习字、品茶吟诗、观景纳凉。
切勿赤膊:当外界温度超过37摄氏度时,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来散热;当气温继续升高时,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来散热,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,使人感到更加闷热。所以,赤膊不但不凉爽,反而会感到更热,且易晒伤。
小暑:三伏在即,盛夏已至!
初伏:2018年7月17日-7月26日,共10天。
中伏:2018年7月27日-8月15日,共20天。
末伏:2018年8月16日-8月25日,共10天。
—为人类输送更健康的水—